當前位置:伊碧小說_ > 曆史 > 無限之書筆錄 > 爬行動物2在線免費閱讀
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

無限之書筆錄 爬行動物2在線免費閱讀

←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→
    墨西哥蛋龜

蛋龜是越來越流行的一大類龜,蛋龜並不是一種龜的名字,而是涉及到2個科4個屬的龜類,這4個科屬的龜類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,就是背甲呈橢圓形,而且平滑,從上往下看就像一個大雞蛋一樣,久而久之,喜愛它們的朋友就給它們起了一個親切的名字:“蛋龜”,並且把不同種的龜名字後麵都加上一個“蛋”字,比如像:薩爾文巨蛋,墨西哥巨蛋,紅麵蛋,白唇蛋等等。蛋龜基本上涉及到了:匣子龜屬,大麝香龜屬,麝香龜屬和動胸龜屬。

鷹嘴泥龜(窄橋泥龜),巨型麝香龜,三絃巨型鷹嘴泥龜,阿拉莫泥龜,斑紋泥龜,中美洲泥龜(窄橋泥龜),果核泥龜,皺褶泥龜, 哈利斯科泥龜,哥倫比亞泥龜,黃泥龜(黃澤),西南黃泥龜,杜州黃泥龜,伊利諾黃泥龜,斯登氏黃泥龜,哈雷拉泥龜,墨西哥毛足泥龜,帕茲庫阿洛泥龜,墨西哥高原泥龜,尤卡泥龜,安尼克泥龜,查帕拉湖泥龜, 墨西哥泥龜,白吻泥龜,南白吻泥龜,瓦哈卡泥龜,亞馬遜泥龜, 恰帕斯泥龜,白喉泥龜,卡拉雅斯泥龜,紅麵泥龜,阿根廷泥龜, 索若拉泥龜, 索諾塔泥龜,頭盔泥龜(東方動胸龜),密西西比東方動胸龜,佛羅裡達東方動胸龜, 刀背麝香龜(棱背泥龜、剃刀), 平背麝香龜, 小麝香龜(巨頭麝香龜), 條頸小麝香龜(虎紋麝香龜) ,麝動胸龜(密西西比麝香龜)。

花龜

花龜,是龜鱉目龜科花龜屬水棲龜類;頭較小,頭背皮膚光滑。背甲與腹甲以骨縫相連,甲橋明顯,有鮮明的黃色細線紋從吻端經眼和頭側,並沿頭的背腹麵向頸部延伸;四肢及尾亦滿布黃色細線紋。花龜因頭部、頸部、四肢佈滿不同顏色條紋,故名。

花龜分佈於中國上海、江蘇、浙江、福建、香港、廣東等地,在越南等國也有分佈。喜棲息水中,受驚後即潛入水底,耐乾旱,無水之地也能生存;性情溫順,不攻鬥、不咬人,適應性廣且生命力強;高溫季節白天很少活動。在人工飼養條件下,白天隱蔽於洞內或水草較多的地方,高溫時潛入水底。傍晚活動頻繁,晚上喜伏於淺水處。花龜以小魚、蝦米、蚯蚓、螺等為食。花龜4月產卵,每窩產卵10-20枚;孵化期為2個月。

花龜由於生態環境的破壞和人為濫捕,花龜數量明顯下降,列入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》(IUCN)中屬於極危(CR);列入中國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》二級[僅限野外種群]。

黃喉擬水龜

黃喉擬水龜是龜鱉目龜科擬水龜屬爬行動物,又名黃喉水龜、石龜、黃龜、柴棺龜、水龜、蘄龜。頭部光滑無鱗,頂部淡橄欖色;背甲較平扁,橢圓形棕黃色,中央具一脊棱;腹甲黃色,每一盾片後緣有一大黑斑;眼後有兩條黃色短縱紋,喉部淡黃色;四肢外側灰色或橄欖色。

黃喉擬水龜在國際上主要分佈於日本、越南,在中國分佈於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湖北、雲南、海南、台灣等地。主要棲息於丘陵及半山區的河流或池塘中,也常在灌木叢林及稻田中出現,多在傍晚和夜間活動。野外及人工飼養時均為雜食性,取食蚯蚓、昆蟲、魚、蛙、田螺及植物果實等。產卵期多在5—9月,7月為高峰期,雌龜多在夜間或黎明前產卵,每次產4—7枚;卵長橢圓形,殼白色或灰白色。

黃喉擬水龜被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》(IUCN)列為瀕危(EN),被列入《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》(CITES)附錄II,被《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》列為瀕危(EN),在中國2021年農業部修訂的《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》中被列為國家II級保護動物。

黃金蟒

黃金蟒,是有鱗目蟒科黃金蟒屬爬行動物。於1981年被美國人所發現。成體長度通常在5-6米,最長可以達7米,並且雌性體型比雄性龐大;其通體金黃並有白色不規則紋路,鱗片滑順,頭頂具有大鱗片以及熱感頰窩;黃金蟒和其它蛇類一樣四肢全部退化,隻有尾部留有很小的殘肢。黃金蟒分佈在中國南方地區的廣西、雲南、福建、海南等,在印度、緬甸、馬來西亞等國也有分佈。黃金蟒喜歡高溫環境,居住地是季風森林,乾燥森林和稀樹大草原。性格很溫和,發脾氣時,會發出“嘶嘶”的聲音。黃金蟒是一種夜行性的動物,白天休息睡覺,晚上四處遊走,搜尋食物。以鳥類和哺乳動物為食,因長期人工警育大多數個體接受白條雞、鴨等速凍禽肉類。繁殖比較簡單,當蛇體發育成熟後,經過適當的冬化處理,在1-3月就會發情交配,4-6月就產卵。壽命很長,在合適的環境中可以活到25年以上。

黃金蟒冇有野生種群,隻有極個彆個體存在。這些單體具有因幼年期間保護色功能喪失所以無法躲進天敵的特點,且也容易吸收過多紫外線而早早夭折掉,故黃金蟒是極其珍稀的品種。把玩黃金蟒時,始終要牢記的是,要以儘可能多的受力點來支援你手上的蛇體,避免做出快速移動的動作。同時,也不要做出限製黃金蟒自由活動的動作。在中國,緬甸蟒屬於《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名錄》中規定的被保護動物。

哈士蟆

哈士蟆是無尾目蛙科林蛙屬兩棲動物,又稱雪蛤、蛤螞、中國林蛙。頭部扁平,頭長等於頭寬,吻較鈍,稍突出;前肢短,有四趾,後肢長,有五趾,全蹼;雄性前肢第一指內側有二個大而圓的婚疣。背部褐色;鼓膜黑色,圓形;眼後方有一黑褐色大斑;雌蛙腹部灰白色帶紅褐色花紋;雄蛙為灰白色帶黑褐色花紋,冇有外鳴囊,眼鼻間有條黑線;後肢上有規則的黑色橫條紋。哈士蟆分佈於朝鮮、俄羅斯、蒙古等地。在中國,主要分佈於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、河北、山東等地。常棲息在陰濕的山坡樹林下或草叢裡。夜間活動。食性較廣,食物主要以昆蟲綱為主,其次是蛛形綱、多足綱及一些軟體(田螺、蝸牛)動物、環節動物(蚯蚓)。每年4月左右交配產卵,每次產卵1300-2300枚,在自然條件下,一般約6天就孵化。哈士蟆是中國一種重要的經濟蛙類,入藥曆來依靠野生捕捉。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,野生資源急劇減少,黑龍江省尚誌、五常等地開始建立人工飼

綠瘦蛇

綠瘦蛇是有鱗目遊蛇科瘦蛇屬爬行動物,又稱蘭鞭蛇、麥頭蛇。中等大小。頭窄長,與頸區分明顯,眼大,瞳孔呈一道橫線;身形細長,尾細長;身體兩側的鱗片窄長,呈傾斜排列。體色較為多變,背麵顏色常見綠色、藍綠色、黃色、黃褐色等,腹麵顏色略淺;鱗間皮膚白色並雜有黑色斑紋。綠瘦蛇國外分佈於中南半島各國、印度尼西亞、印度。在中國見於西藏、雲南、貴州、福建、廣東(海南島)和廣西。生活於山區、丘陵及平原。常棲息於灌木叢上。樹棲。白天活動。以小型脊椎動物、蜥蜴、齧齒動物為食,甚至還捕食其他蛇類。卵胎生,懷卵3-9枚。綠瘦蛇是中國貴州極為稀少的毒蛇,僅1963年7月30日在黔南地區羅甸縣八羊(海拔340米)捕獲一雄蛇,以後未再發現。
←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→